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您吃了吗?
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和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英国人通常一见面就是谈论天气好坏,日本人除了鞠躬之外就是早上好,其他国家的问候语也都多少有点休闲意味。只有中国的问候语涉及核心温饱问题。
这是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虽然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吃饱穿暖的时间并不长。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常常得不到保障,水旱灾害变化无常,农业生产能力低下,赋税又重。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吃不饱饭。即使是现代,中国人吃饱饭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几十年,这还多亏了袁隆平爷爷培育了杂交水稻。
这也是很多中国人的种菜血脉的来源,咱老祖宗神农氏尝百草时,就悟出了真理要想活得好,地里必须搞。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梯田到水田,五千年文明史约等于一部《花式种地指南》。陶渊明辞职信写《归去来兮辞》,核心诉求就一句:“不打工了,我要回家种菊花!”
种地乍一听感觉没那么高端,但您还真别小看种地。靠农业赚到钱的人不计其数,河南南阳市的郝洪波就是其中一位,如今他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个亿。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南阳市,自古便有“天然药库”之称。这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中药材品种达余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余种,人工栽培品种余种。
也许是受环境熏陶,郝洪波对中药材十分热爱。从他家那与众不同的院子就能看出来。别人家种花种菜,他家的院子却成了中药材的试验田。可就是这份痴迷,让郝洪波在山里找到了商机。
年,野生药材越来越稀缺,尤其是猪苓,市场上供不应求,半年时间市场上一斤猪苓的价格就从30元涨到了40元。郝洪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要是能在山里种出猪苓,那不就能发大财了?
但猪苓和其他中药材不一样,村民们从来没有见过猪苓长叶子,也没有看见过猪苓的根,压根没人知道猪苓是怎么生长的。也有人想要试一试种猪苓,可是猪苓在野生环境下能长,一旦拿回家就不行了。
但郝洪波不信这个邪。他在山林里四处寻找猪苓的生长规律,经过反复观察,郝洪波发现猪苓身上有细细的丝状物,这就是种植关键。猪苓身上的是蜜环菌,它和蜜环菌是共生关系,靠蜜环菌从朽木中获取营养。这个发现,让郝洪波看到了希望。他开始尝试用蜜环菌培育猪苓,还真让他成功了。
年,郝洪波在十多亩山地上种出了三万多斤猪苓,那个时候,市场上一公斤能卖到八十多元,一下子赚了上百万元。消息传开,村里人都知道郝洪波种猪苓发了财,纷纷来取经。
可郝洪波并不满足于此。他清楚,单靠一种药材风险太大。于是,他开始在山林里搞多品种种植,白芨、重楼等药材也相继在他的地里安了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一场罕见的冻灾让郝洪波的白芨全军覆没,加上之前的大旱,他不仅赔光了积蓄,还背上了三百多万元的外债。那段时间,他压力大得喘不过气,甚至想过跳崖轻生。但一想到家人和跟着他种药材的村民,他又硬生生把这口气咽了下去。
郝洪波明白,要想东山再起,得从失败中找原因。他发现,种植成本太高是关键问题。于是,他一门心思研究如何降低育苗成本。在陕西考察时,他发现当地育苗技术不成熟,出苗率低。他就在育苗基地里待了半个月,仔细观察,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地管浇灌方式不对,容易把白芨种子冲走;培养基表层的苔藓和幼苗争抢营养。
郝洪波把这些问题告诉基地主人,并提出改进方法。基地主人半信半疑,但还是按他说的试了试,结果40个大棚全部出苗。这下,基地主人对郝洪波刮目相看,把育苗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
有了育苗技术,郝洪波信心满满。他借来万元,建了18个大棚培育白芨苗。年,第一批白芨苗培育成功,种植成本大幅降低。他不仅自己重新种上了白芨,还把苗免费分给困难户,带着大家一起种。
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郝洪波还建了药材加工厂,对药材进行粗加工,延长保存期,销售时也更主动。他联系当地农家乐,推出黄精炖鸡,拓宽了销售渠道。时至今日,郝洪波已经打拼数十年,让许多人们眼中只能野生生长的稀有药材猪苓、山茱萸、黄精、白芨这类稀有药材实现了人工种植,如今他每年收入已经突破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