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戴兴山就想多为群众做点事曲靖日报掌上曲 [复制链接]

1#

年过花甲,满头银发,本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但他却以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在基层践行初心使命,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见证着群众的日渐富裕和村庄的快速发展。他就是会泽县雨碌乡陡红村委会主任戴兴山。

村情民意了如指掌群众的知心人

戴兴山现年67岁,是土生土长的陡红村人,年到部队服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回乡,在陡红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年至年,他书记、主任两副担子一肩挑,年后,才卸下了书记的担子,担任村委会主任。基层工作40载,岁月的磨砺,长期的坚守,锤炼了戴兴山的坚强意志和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他不断激励着年轻干部砥砺前行。

陡红村位于雨碌乡东南面,海拔米至米,立体气候明显,主要种植玉米、洋芋、辣椒、烤烟、核桃;辖15个村民小组,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已脱贫户人,未脱贫30户60人。村里哪家几口人?人员情况怎么样?困难是什么?这些情况戴兴山都了如指掌,他经常到村民家中,帮他们排忧解难。

陡红村八组戴兴龙的儿子在几年前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接着儿媳改嫁,留下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孙女。“你家两个孙女我们都帮助申请救助,大孙女是孤儿补助,小孙女是低保救助。”戴兴山积极帮助戴兴龙解决了两个孙女的学习生活困难。戴兴山还鼓励戴兴龙一家要一切向前看,走出阴影,面对新生活。“现在政策好了,党和政府不会让你们掉队,‘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你要树立信心,打起精神,好好抚养好两个孙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戴兴山对戴兴龙说。

40年如一日,戴兴山走遍了陡红村的山山水水,千家万户,每到一处群众都会主动与他打招呼,他已成为群众心目中的知心人。

解决民生难题群众的贴心人

陡红村原来叫“陡红梁子”,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里的猪牛羊等拉不出去;严重缺水,村民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排队等水挑水。戴兴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陡红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产业发展快速推进,得益于曲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真情帮扶。”戴兴山道出了心中的感激。年,曲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挂钩帮扶陡红村,戴兴山积极协调,充分依靠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这门“亲戚”,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协调资金.25万元,修建村间道路3条、党员活动中心3个,为全村15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村户人家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自来水接到了家家户户。

要想富、先修路。戴兴山跑项目、找资金,争取到县交运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协调资金余万元,硬化了村组道路15公里。现在,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把陡红村的村间民舍贯通起来,群众出行方便了,农产品也轻松地运出大山,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产业教育双推进群众的引路人

产业发展滞后,没有新兴产业,靠传统产业难以致富。戴兴山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分析研判,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村民从传统的玉米、洋芋种植中走出来,利用大户带动农户的方式,规模种植烤烟余亩、白芨40亩,产业基地吸纳本村劳动力就近务工,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元。

在贫困落后的乡村,戴兴山深感教育发展的艰辛和不易,他多次与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向曲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领导汇报,争取资金10万元,为陡红小学建设学生活动场地平方米、配备电脑28台、购买课桌椅套,让山区孩子也能有良好的学习条件。

戴兴山曾在年突发脑溢血,住进了昆明医院,20天后,病情稍有好转,他又投入到工作中。戴兴山用自己大半生的真情付出,换来了满头白发,同时也收获了群众的尊重和认可。

“我的身体恢复还不错,精力也还充沛,为党为人民多做一点儿事心里才舒服,回家整天闲着没意思。”戴兴山这样说,“这几年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儿女们都劝我辞职休息,安享晚年了,可我觉得,还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为群众做点事,这样才不辜负党的教育和培养。”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尹永权代玉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