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台u0001港u0001 [复制链接]

1#
儿童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对白癜风的影响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36279.html

海峡导报讯(特派记者林世雄/文叶鑫洋/图)“治沙很平凡,你们很辛苦,成果很喜人,很鼓舞人心,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也坚定了我们治沙的决心,对你们的事业,我们会全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14年前在这里讲的话言犹在耳。昨天下午,采访团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这里,见证宁夏人防沙治沙的奇迹。

宁夏灵武白芨滩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本是一片不毛之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变成生机勃勃的“塞上绿洲”。昨日下午,参加“乡村振兴看宁夏”主题采访活动的两岸及港澳记者来到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干旱带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着3万多公顷的防沙林场。采访团一行抵达保护区时,大风正呼呼地刮着,而这里一棵棵、一片片植物就像卫士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不被沙漠所吞噬。

年4月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了这个地方,看望了治沙工人,并在大泉沙区种下一棵灵武长红枣树。保护区宣教科讲解员梁素君介绍说,习近平同志的鼓励大大激励了治沙人造林的决心,当即立下坚定治沙决心——从习近平同志种的那第一棵枣树开始直面黄沙,向东推进。“宁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凭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白芨滩的植树治沙工作再攀新高峰。如今,这棵枣树一年能摘斤枣,它和周边的大片林地共同屹立在黄沙之上,形成一道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30至40公里的绿色屏障。

“我们治沙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盲目乱干是不行的。”梁素君介绍道,“这些年我们在治沙物种的选择上、治沙模式的确立上、治沙技术的探索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梁素君以治沙技术为例介绍,保护区探索了“1+4”精准技术,“1”是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互为补充,在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植耐旱灌木(柠条、沙拐枣等),极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新时代治沙人针对实际情况,施行承包合同制造林,充分调动了治沙成员的积极性。在沙区的可持续发展上,从以前“治沙越治越穷”,到现在不断发展多种经营,创立造林绿化公司、研学教育公司、奶牛养殖场,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多种经营反哺治沙大业。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时深情地谈到:“白芨滩治沙,久久为功,成果非常显著,值得学习。”

在治沙展示馆,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记录了白芨滩由黄沙满天到满目苍翠的蜕变,两岸及港澳记者纷纷为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和一代代治沙人的艰苦奋斗点赞。

人物

“宁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

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蒙过去在电视台做过16年的记者,年保护区成立,他调过来主管宣传,20多年来,亲眼看到这片沙漠变成绿洲、沙丘变青山。魏蒙犹记得当年的艰辛:清晨4点多起来吃饭,5点多进入防沙林场开始劳作,夏天时到中午地面温度达40多摄氏度,没办法干只能撤出来,下午4点多等天气凉快一些再进去干,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收工,夜里就地搭帐篷睡觉。

年习近平同志植树时,魏蒙也在现场,那时这里全是沙漠。14年来,白芨滩治沙成果显著。“我们以前每年平均造林-亩,总书记来了以后,我们受到鼓舞,喊出了‘宁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响亮口号,每年平均造林0亩,足足提高了两倍多!把沙漠向后推了20多公里,治理的面积有30多万亩。”望着一株株植物,魏蒙有感而发,“亲身经历、见证中国治沙奇迹,现在再回头看,真的非常自豪,觉得做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乡村振兴看宁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