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白芨药材栽培和生长
在种植前,需翻耕土壤并施足基肥。适宜的种植时间为3月初,栽植深度约为3厘米。生长过程中,应保持土壤湿润,定期除草松土,并每两周施肥一次。一般情况下,栽种后两个月左右,白芨即可开花。在花期结束后至8月中旬,再施一次磷肥,有助于块根的生长。
白芨偏好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等处。它稍耐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露地栽培。白芨耐阴性强,应避免强光直射,否则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此外,它还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中。白芨常生长于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或与灌木结合,亦或生长在林缘、草丛等有山泉的地方。其生长海拔范围广泛,从米到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都能见到其身影。在北京和天津等地也有栽培。值得注意的是,白芨生长的石头通常是砂岩类,这样它就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附着在上面生长。
02白芨的采收与加工
在白芨栽种后的第年10月,当茎叶出现黄枯时,是适宜的采收时机。此时,地下块茎已长成8-12个,过于拥挤的环境会影响其生长。采挖时,应先清除地上的残茎和枯叶,再小心挖取块茎并抖去泥土,之后进行加工。
将挖取的白芨块茎单个摘下,保留须根,并选留具老杆的块茎作为种栽。随后,剪去茎杆,放入清水中浸泡1小时,之后用脚踩去粗皮并洗净泥土。接着,将处理好的块茎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钟,直至块茎内无白心为止,然后捞出晒干。若遇到阴雨天,则可炕干,炕5-6小时后待表皮干硬,再用硫黄熏蒸12小时。每公斤鲜块茎需用硫黄0.2公斤,熏透后取出继续炕至全干。经过硫黄熏蒸的白芨,不仅不易霉变和虫蛀,而且色泽洁白透明。最后,放入箩筐内来回撞击,去除粗皮与须根,再筛去灰渣即可完成加工。
03效益分析
白芨的栽培成本主要包括种茎费用、肥料费用、农药费用以及劳力和其他开支。以每亩为例,种茎费用约为20元/公斤,按50公斤计算则为元。此外,还需投入肥料元、农药元。在劳力及其他开支方面,预计为元,涵盖农具、材料、燃料等各项费用,共计元。这样,每亩白芨的栽培成本共计约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