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全四力蹲点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正 [复制链接]

1#

正安谢坝:坝区产业革命势头正劲

谢坝之所以谓之“坝”,是因为有一片多亩的耕作大坝,横卧在距正安县城东南67公里的山坳里。

这块大坝也被人们习惯性称为谢坝。寒来暑往,这块难得的山间大坝,不断变换着季节的色彩,给一方百姓带了富足的生活。

但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前行的步伐。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到年,人均1亩茶,户均羽禽,万亩蔬菜奔小康。”这是谢坝乡定下的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示范引领的规划目标。

今年10月,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安县委书记邓兆桃两次到谢坝坝区调研,要求坝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目前坝区产业不成规模、产值不达标等问题,完善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产出率、收益率,确保坝区有成效、群众有增收。

谢坝坝区航拍图。(高航摄)

一场热烈的坝区产业革命

近日,记者到访谢坝坝区。其时已过立冬,风从山间来,给坝区平添寒意,在地里劳作的人们冬衣裹身,认真打理土地。

大多数农民已经不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民,他们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产业工人。不同于以往,虽然还是在熟悉的土地上,但是坝区的农民多数是在为企业、合作社打工,按天计价,目前,每天工资是80元到元不等。

到年终,他们的丰收,也已不是传统“收一年吃两年”的谷物满仓,而更多是工资、分红等现代经营模式下的市场收益。

李大坤,谢坝乡上关村村民,通过流转,承包了坝区多亩土地。他主营小香葱,一年种两季,全家人上阵也干不过来,他得请人帮着种、管、收,这样就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干,大家一起发财致富。

因为有眼光、有技术、有闯劲,李大坤成为谢坝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的产业导师。

当地农户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

当地农户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

大规模、标准化种植,以前大家都没干过,田间管理、技术培训,都需要有行家指导,像李大坤一样的产业导师,就能够对农民学员进行很好引导培训。

易地扶贫搬迁户罗君祝,成为上关村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学员。在产业导师带领下,罗君祝自家种植辣椒,同时还能到坝区辣椒加工厂打工,一家人收入不愁。

辣椒产业是谢坝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在“党支部+新青校+龙头企业+导师+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下,上关村建起辣椒种植示范基地,连片种植辣椒亩,辐射带动群众种植余亩,年产辣椒0余吨,产值1千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积累50万元。

当地农户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

目前,谢坝大坝覆盖的上关村、东礼村、谢坝村、鱼泉村四个村居,有多人在坝区耕作。他们在“田成块、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坝区种植蔬菜、精品水果、优质白茶、白芨、优质烤烟等农作物,年产值达万元。

谢坝乡党委书记何涛说,谢坝坝区利益联结贫困户有户多人。

干群一心,推动了这场热烈的坝区产业革命。

立足实际进行产业规划、组织大户带动散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建农产品深加工长和冷库、乡干部带队到重庆等地调研蔬菜市场、外聘专家培训产业导师及农民……谢坝坝区农村产业革命在以“决战”之势向纵深推进。

当地农户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

抓好坝区产业“顶层设计”

何涛说,在坝区产业发展上,希望实现“种植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管理模式化、操作机械化”目标。因此,结合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六个转变”,谢坝坝区立足实际,为可持续结构调整谋划了自己的产业崛起路径。

谢坝成立亩坝区工作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亲自抓、组建专班具体抓,及时厘清农村产业发展思路,树立坝区的引领地位,制定亩坝区工作方案,以亩坝区示范引领带动全乡产业发展。

其产业崛起路径的重点之一,是调优种植结构,摒弃低效玉米种植,把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用于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并实现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

坝区引领的产业结构蓝图是:以蔬菜和中药材、以娃娃鱼为主的冷水养鱼即“2+1”结构进行产业布局,革除以前小而多、多而杂的种植结构,对全乡产业进行优化布局,示范坝区以辣椒、白菜、大葱、小分葱等蔬菜种植和白芨等中药材为主,山上主要种烤烟和发展林下生态家禽,其余低海拔地区主要种植白茶和养殖冷水鱼。

在规模上,规划种植商品蔬菜亩、以白芨为主的中药材亩,坝区带动周边农户种植0亩蔬菜。

农户正在给新摘的蔬菜装箱

重点之二是优化组织方式,实现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养殖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与贫困户分别签订利益联结协议,将坝区内亩土地有序流转到村委会,对坝区内现有的公司和合作社进行优化重组,组建合作联社或联合社公司。

村委会将所流转的土地入股到联合社,采取“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坚持“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原则,由联合社将土地分配到各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实现联合社增效、合作社增产、群众增收。

在坝区产业市场开拓上,谢坝乡党委、政府与坝区企业、合作社合力,着力稳定当前销售区域包括遵义城区、重庆、上海及江浙沿海等地区市场,创建更宽广、稳定的产销对接渠道,及时为企业、农户提供市场政策、价格、供需等信息服务,推动建立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当地农户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

重点之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精心对坝区进行规划,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完善坝区配套基础设施,组织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坝区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农技部门技术服务作用,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产值;发挥联合社平台作用,积极融入市场、对接市场,实行订单生产,让产品变成商品。

基础牢则产业兴。在当前的谢坝坝区,机耕道、电网、蓄水池、灌溉沟渠、大棚、辣椒鲜品加工厂及干椒烘干线、冷库、配套农机具等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且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80%,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条件正在持续完善。

正安新州向家坝:以坝区亩产论英雄

冬天,是备耕季,也是围炉喜算丰收账的季节。

近日,在正安县新州镇向家坝坝区,记者见到58岁的种植大户向长会。他算了一笔账:莲花白每亩收入超过元,辣椒每亩能进账1万多元,自己一年的劳动收入保守估计有二三十万元,跟着干的农民也有2万多元进腰包。

在向家坝坝区,此前亩的流转土地,有两家龙头企业在主导蔬菜、水果生产。花菜、莲花白、大葱、辣椒以及西瓜等农产品撑起了向家坝的“坝业”,年的产值约万元,亩均产值6元左右。

对于这个亩产,坝区企业和参与农民、新州镇党委政府都“不满意”,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实现亩产元以上”。

向家坝坝区航拍图。(高航摄)

扩大再生产

为了实现“亩产元以上”这个目标,途径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生产规模,这也是农村产业革命的必由之路。向家坝从做好冬春产业入手,把流转土地面积扩大到亩,引进了7家企业,规划用0亩土地轮种辣椒与花菜,其余用来种植中药材白芨套杭白菊、大葱、羊肚菌、西瓜等。

产业选择依然是重点。今年9月底,正安县委副书记、县长吴起在新州等地调研时提出,要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认真谋划好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导群众发展辣椒、高粱等见效快、收益高的产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决战在今冬”!当前,向家坝正在进行土地翻犁,明年坝区产值有望达到万元,亩产超过元。

向家坝农户使用机械进行土地翻犁

流转土地,必须确保农民利益。新州镇立足向家坝坝区耕地利用实际,合作社、企业向农民支付经双方协商后的流转费用,鼓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意愿并具有优质劳动力的农户,利用自身资源承包30—50亩不等的连片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激发耕作积极性。

根据当地政府规划,坝区所有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由公司或合作社进行产品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实行订单种植,公司或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明确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

扩大再生产,农民积极性很重要。在坝区务工的贫困户张芬说,自家只有1亩多地,流转费能收入元,她家两口子在坝区蔬菜基地干活,今年预计总共有5万元工资。坝区农民有了可观的收入,对明年的生产就更有信心了。

年,包括产业扶贫项目在内,向家坝坝区企业、合作社每年向务工农民支付的工资有80多万元。

把企业引进来,如何才能让经营者有利可图?对进入向家坝坝区的企业,新州镇根据正安县整体部署,土地流转费用享受“免二减三”扶持政策,即前两年对企业免除土地流转费,后三年减半收取,当地党委政府希望以此“盘活土地资源”,提升耕地价值。

当地农户正在采摘大葱

走向全国市场

在正安,规划“亩产元以上”的不止向家坝坝区。在已经流转亩土地的市坪乡柏杨背坝区,以中药材、烤烟、大葱等产业为支撑,实现坝区亩均产值元以上。

同样在市坪乡,主要种植大葱、烤烟、蔬菜的粗石坝区,实现坝区亩均产值元;河渡坝区亩产值元。在杨兴镇桐梓垭坝区,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是精品油菜、稻田养鱼,预计亩产在元以上。在班竹镇上坝坝区,亩产值元以上,坝区主打辣椒、茄子等蔬菜产业,主要销往重庆、遵义等周边大市场。

这些高产值山地坝区的农产品能打开市场,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的作用,首先是决定“种什么”,再次就是决定“怎么卖”。新州把产业选择和市场开拓都交给企业,政府做好服务工作,农民的任务就是种好地、保证产品品质。

贵州友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新州镇于年引进向家坝的企业,目前经营着坝区亩土地。“哪里有市场就往哪里走。”公司负责人叶作华说,深圳、广州、南宁、重庆、上海,都有他们的订单。

向家坝坝区蔬菜基地里大葱长势正好

“向家坝的蔬菜,市场是三七开,县乡本地市场销售占三成,外销占七成。”新州镇党委书记范红兰说。

而今的向家坝,除了进来一批外地企业经营者,本地生产能人也找到了更广阔的经营天地。在当地做中药材起家的个体户向华侨,已经成为正安县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的产业导师,他的志向,是把向家坝的农产品、中药材推向全国市场。

向家坝坝区的示范突破作用开始显现。山下坝区的蔬果,山上林间的山珍,都有闯市场的优良质地。在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涛涛声势中,新州方竹笋声名鹊起、独树一帜。方竹笋是大自然给予新州的特殊馈赠,全镇近10万亩方竹林,披绿了山头,富裕了农家。

当前,新州镇投产方竹林实现产值6万元,方竹笋成为贵州省十二个农村特色产业中的扶持项目,曾经荒芜或杂木丛生的山地,如今成为掘金宝地,亩产在逐年提升,当地干部群众信心倍增。

郑继伟,中国竹业龙头企业——正安县顶箐方竹有限公司负责人,在竹笋市场打拼了30多年,目前是遵义市管专家,是正安县响当当的农民导师。今年,他的方竹笋打进上海市场,“填补了上海菜市无秋笋的市场空白”。

种植的蔬菜喜获丰收装车销往外地

培育职业农民

提高坝区亩产,人才是关键。

农民导师制是正安县总结并大力推行的乡村振兴有效经验。目前,这一制度的核心工作是抓农民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正安县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在全县兴办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建立农民导师制,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在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中,这些农民导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在新州镇目前共有49名农民导师,其中有28名是各类产业导师。

向家坝坝区蔬菜基地

坝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小打小闹行不通,农民缺乏现代市场理念和现代化生产技术,要拓新路更是难上加难。在实际工作中,范红兰对农业经营人才的匮乏深有感触,她认为首先是“人心”即思想、胆识、信心特别是对农业产业没有多大信心;其次是“人力”,即农村劳动力老化、短缺;第三是“人才”,也就是农业产业技术人才匮乏,懂市场、会发展、能带动的农村职业经济人等人才匮乏。

为解决这些问题,新州镇充分发挥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农民导师的作用,邀请农业专家、技术能人进坝区,组织坝区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坝区农户农业素质,打造一批本土化、技术高的新时代职业农民。

新州镇党委、政府意识到,必须转变职能,用心用情用功做好劳动力技术培训、经营资金筹措等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不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才能更好推动特色产业做优做强。

对于向家坝坝区,新州镇将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高新精”企业进驻,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向“亩产元以上”的目标迈进,推动产业兴旺、群众增收。

(部分图像资料由正安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撰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邓国超岳振

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高航

编辑设计:任诗音胡锐

统筹:李劼

编审:王璐瑶

您还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