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四新”机制促振兴稳脱贫
特约记者王春芳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续的关键时机,黄平县为实现持续脱贫和全面振兴,把产业发展作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构建精准稳定顺畅的产销对接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航拍一碗水长龙湾和郎浒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基地
育新业态
构建稳定产销衔接机制
坚持“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寻优推进、错位发展,加快各区域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目前,全县11乡镇9个坝区均形成特色产业,建成一碗水长龙湾和郎浒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基地、新州镇沙井村和东坡村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基地、旧州镇万亩坝区蔬菜种植基地、黄平县食用菌产业园、槐花食用菌种植基地和石坡林下养鸡项目等重大示范性项目,全县种植蔬菜12.5万亩(其中辣椒3.38万亩)、精品水果9万亩、食用菌万棒,生态家禽出栏万羽。根据各类产业的布局规模,逐区域、逐品类对接市场、落实销路,持续发力推进农产品“七进”工作,全力稳定本地市场,产销对接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今年1-8月,全县农产品进校园、机关、医院、武装部共.08吨,采购金额达.90万元。同时,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加强与县外流通企业对接,引导支持知名电商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等营销黄平农产品,促进产销稳定衔接,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率。
打通深山产业路架起农民致富桥
注新活力
精准引育新农精英人才
在个村党支部探索建立农村后备力量“孵化”基地,将农村实用人才、致富能手、民营企业带头人、外出务工“回归”人员和回村复退军人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将“孵化池”中的人才作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领头羊”进行重点培养。积极组织和筛选有创业愿望的年轻农民参加各种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培训,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技专家下沉服务等方式把党的好政策和农业技术等知识送到农民家门口。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掌握各类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余人次,真正使专技人才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同时,整合州县农林部门名专家,深入村组开展一对一指导,明确名专家联系个村和个合作社,确保一个产业基地有一批专业人才服务,形成人才培训和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
黄平县太阳山原产林下土鸡养殖基地
树新形象
提升品质凝练本土品牌
为加大本土品牌培养力度,从政策导向、品牌营销、宣传推荐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农产品区域特色品牌塑造,重点打造县域农特产品品牌。“黄平线椒”“黄平白芨”“黄平黄牛”已正式入选年贵州省首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产品名单,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成功落户黄平,4张“国字号”金牌名片将助推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积极发挥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优势,将培育出的一批品牌农产品,依托贵州省电子商务云运营有限公司和贵州苗丫丫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线上农产品销售,取得喜人成绩。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29万元。
黄平县种草养牛产业
促新合作
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共进
为实现县域产业一体协同共进,为全县跨越赶超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引擎,积极与杭州清亦润贸易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杭州市拱墅区成立“凤凰出山”农产品销售中心,不断优化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网络,扎实推进订单农业等合作模式,大力助推“黔货出山”,年实现农产品东西部消费扶贫销售.86万元。同时,把营造优良环境作为促进合作的关键,提供销售渠道,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多元化营销。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自主销售共1.42万吨,销售金额达2.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