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沿河自治县官舟镇燎炬村大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区里满眼绿意。傍晚时分,在产业园区仿生态育苗大棚里见到龙娴郦时,她正蹲在茂密的草药中查看白芨长势。
“目前,四个育苗大棚里,有白芨种苗万株左右,可推广种植白芨1万亩。每株可产1斤药材,每亩产株,按每斤20多元算,亩产值12多万元。”看着刚栽种的白芨苗,龙娴郦脸上露出喜悦,长好的白芨苗卖到省内外的都有,每年光是白芨苗毛收入就有多万元。年7月,龙娴郦在沿河经济开发区成立贵州省武陵山药用植物白芨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该县招商引资企业之一,她还建设了一家科研所,在仿生态条件下,白芨种苗规模化繁育、种植、收购、加工、制药、销售和白芨产品研发。实行“公司+科研机构+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提高村民们的种植管理技术,让群众安心种植,截至目前,该公司开出群众务工费就达多万元。“白芨不仅能治病、美容,还可以用于治理石漠化。”6年来,龙娴郦充分利用撂荒的石漠化土地,在该县甘溪镇、淇滩镇、洪渡镇等五个乡镇共扩种了亩白芨,还带动上百名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我在育苗大棚里做管理6年了,每个月有近元的收入,在村里就能挣钱养家,日子也越来越好了。”谈起如今的生活,正在棚里指导白芨栽种技术的冉隆坤越干越有劲头。尝到“甜头”的龙娴郦这几年越干越有信心,扩种的亩白芨今年即将迎来采收期,前期已与广州一家化妆品生产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成功研发了面膜、爽肤水、精华液等系列护肤产品,目前正在包装上市,持续提供白芨药材,深加工后的产值是原材料的3至4倍。
近年来,龙娴郦着眼市场对农业产品的新需求,着重突出“举龙头、搭桥梁、重科研、建基地、牵农户、顺市场、促增收、创品牌、兴产业”,依托特色地理优势,有序推动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帮助群众转变观念,选对产业,扩宽武陵山群众的发展路子,鼓起腰包。据悉,今年,沿河依托资源优势在全县发展铁皮石斛、白芨、花椒重点单品,示范带动中药材产业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将新增发展1.8万亩中药材基地。生态中药材产业遍布全县22个乡(镇、街道),现有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种植大户32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施平
编辑刘娟利
编审杨仪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