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病与情绪不佳、饮食不节(如嗜酒、饮食无规律、过食生冷辛辣等)及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有中上腹部疼痛或饱闷感,疼痛或牵及胸胁后背,食欲减退,吐酸水,恶心呕吐,嗳气等。反复发作,日久则出现胃部灼热、隐痛、有饥饿感而不能食、食后饱胀、面色发白、消瘦、贫血等症状。
中医称本病为“胃脘痛”,若胃痛连及两胁,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为肝火犯胃型;若面色苍白,乏力,胃痛喜按喜暖,为脾胃虚寒型;若口干,舌红无苔,大便干,胃脘隐痛,为胃阴不足型。
(一)起居调养法
中医认为本病大多发于脾胃素虚者,脾胃既虚,正气较弱,故患者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保证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二)心理调养法
情绪与胃炎关系密切,发怒、紧张,可导致胃肌收缩、微小血管痉挛、胃自身保护修复机能减退、胃酸分泌亢进等变化。患者一定要思想达观、精神松弛、心情愉快。在临床上,由于精神因素加重或诱发慢性胃炎者屡见不鲜,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志的舒畅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饮食调养法
饮食不节可直接导致胃炎发生,故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养。首先应忌食生冷辛辣之品,煎炸难消化的食品也不宜多吃。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调料和过热饮食。进食习惯要养成细嚼慢咽,以达到易于消化、减轻对胃粘膜刺激的目的。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的食物。每餐饮食以七分饱为宜,不宜吃得过饱,更不宜多吃煎炸难消化食品。并可自选以下食疗药粥食用。
(1)石斛竹枣粳米粥:石斛12克、玉竹9克、大枣5枚、粳米60克。将石斛、玉竹煎煮30分钟去渣,加入大枣、粳米煮粥,1日1次,连服7~8日为1疗程,适用于肝火犯胃型胃痛。
(2)鲫鱼粥:鲫鱼1~2条、糯米50克。煮粥食,早晚常服。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四)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淮山药克、生鸡内金克、醋制半夏60克、浙贝母40克,研成细末。每次3克,用水吞服,每日3次。用于各型胃脘痛者。
(2)百合30克、乌药10克、木香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用于胃阴不足型胃痛。
(3)炒黄芪30克、蒲公英30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白芍20克、甘草6克、丹参20克,焦三仙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用于浅表性胃炎兼有烧灼样感觉者。
2.中成药
(1)养胃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2)黄芪建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
(3)三九胃泰,每次1袋,每日3次。
(4)戊己丸,每次6克,1日3次。
以上(1)、(2)方适合脾胃虚寒者,(3)、(4)方适合肝火犯胃者。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常用穴为内关、足三里、中脘,肝火犯胃配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2)耳针:常用穴为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按耳针常规方法操作,留针20分钟,左右耳交替使用,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疗程。
(3)拔罐:选用上腹部及背部穴位拔大号火罐,或配合针刺后进行。
(4)艾灸法:取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内关等穴,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每日灸治1~2次,5~10次为1疗程。
(六)推拿调养法
自我推拿:用指压法,分别取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内关等穴,在1分钟内,用右手食指、中指,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反时针方向,各按压36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中脘,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肚脐眼中央即为神阙穴位
神阙(shénquè),经穴名。出《外台秘要》。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在脐中部,脐中央。穴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浅层主要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关元,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直刺1-1.5寸。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七)敷贴调养法
(1)代灸膏(市售)贴中脘、足三里、胃俞、肠俞4穴,隔日调换。
(2)神功元气袋(市售)敷贴于脐部。
(八)气功锻炼
气功对增强体质,调摄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慢性胃炎患者可以选用一些合适的功法,持之以恒,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有明显的作用。一般多选用静功,如内养功、放松功等。气功的锻炼关键在于入静和意守。一般实证者宜多放少守,虚证者可少放多守。具体要求和方法可参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